孙俊生
欣闻宝鸡市民推选海棠花为宝鸡的市花,甚感高兴。本来我对海棠花不甚了解,印象中的海棠花也就是盆栽的玻璃海棠和凤翔校区四合院里的木瓜海棠了。5月2日利用“五一”小假和家庭旅游团队的旅友们上了一次架花山,才使我对海棠花有了深刻的印象。
坐宝鸡到太白的班车,在潘太公路8公里处下车,路旁有一块50厘米见方的黑石碑,上刻“架花山庙”四个红字,此碑系2006年春立。由于碑小,一般车辆从此驰过都不太注意,导致架花山鲜为人知。我们家庭旅游团队的5男5女10名旅友分别在石碑前合影留念,然后开始上山。
上山的路很窄,也很陡峭,任何交通工具都不能利用,我们只能一个跟着一个前行,爬起来很费劲。不时有人被碎沙石滑倒,大家互相提醒,小心谨慎,缓缓上行,不一会潘太公路就像蜿蜒的长蛇躺在脚下,过往车辆像甲壳虫一样向上爬行。天气炎热,个个汗流浃背,都想找个地方休息,可又没有立脚乘凉之地,大家只好继续往山上爬。好不容易找到一处缓坡有几棵蔽日雪松,树下可以乘凉,累得大家没得商量立刻坐下来休息。休息期间,按照我们这个家庭旅游团队的规矩,首次参加的家庭,丈夫必须向妻子献花。小王的妻子是第一次参加我们的活动,所以小王必须给妻子献花。举行完献花仪式,抓紧时间上山,翻过一个山梁,看到北面山梁上独独一颗大树,大家不约而同的称其为“消息树”。站在山梁上还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美丽的校园。
架花山海拔1342米,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山上的山花、野果很多。一路上随处可以看到桃、杏、李子、核桃、胡桃、毛栗、柿子、山楂、樱桃、草莓、蓝莓、山梨、桑树、猕猴桃、茱萸、沙棘、八月咂、五味子、酸枣、葡萄等野山果,尤以山杏、野李子居多。这些可食的野山果大多数花期已过,已经长出了青嫩的果实,特别招人喜爱。极少数还在开花,不甘错过美好时节,璀璨夺目。
除了野山果,还有时下竞相绽放的各种鲜花把整座架花山装扮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远近高低色彩斑斓,美轮美奂。春夏之交的山花以白色、粉色为主色调,不能用“万紫千红”来比喻,只能用“山花烂漫”来形容。白色的花有清白飘香的洋槐花成林成片,轻盈可爱的灯笼花玲珑剔透,随风漂浮的雪绒花轻舞飞扬,洁白如玉的海棠花星星点点,打碗花、杆杖花、车前草花、野蒜花、樱草花等满山遍野。粉色的有蔷薇花路边绽放,牵牛花遍布山梁,芍药花阿娜多姿、就连最不起眼的酢浆花也竞相开放。黄色的花有蕙兰、半枝莲、金银花、白芨花、岩山菊、蒲公英等争香斗艳。紫色的花有紫牡丹、紫丁香、紫藤花、大蓟花、小蓟花、毛苕花、苋菜花、灰菜花、苜蓿花等雅俗共赏。蓝色的花有熏衣草花、马兰花、响铃草花、鸭舌草花等绚丽夺目。绿色的花有树上开的毛栗花,地上长的野菠菜花、鸡毛菜花、岩石瓦松花等高低辉映。红色的花多开于八、九月间,所以眼下见到的很少,仅见到有红色的杜鹃花、杆杖花、月季花等争奇斗妍。刚刚露头的松塔,点点透红,与花争艳。但是山路旁枝枝繁茂、结满果实的“马奶子”树一棵挨着一棵,“马奶子”红得玲珑剔透,像宝石,似玛瑙,大家摘来品尝,颗颗甘甜可口,粒粒甜中带酸,口口余味悠香,简直似仙果一般。此外,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山花小草,互相争奇斗艳,点缀了整个山脉,称架花山为“花果山”当之无愧。
大家正忙于品尝“马奶子”之际,飘来一股清香,寻香望去,在一丛沙棘、山楂与李子树之间发现了一棵挂满“金果”的苹果树,走近一看不是苹果树,树上挂的也不是“金果”,而是一棵比较少见的金色海棠。一路上见到的海棠不少,发现金色的海棠花这还是第一棵。这棵金色海棠被夹在野李子、山楂树之间,树下沙棘等灌木覆盖,如果不是眼前正在开花,还真不容易被发现。拨开草丛寻找,树干有八、九公分粗,树高有二、三米,树龄应在十年以上。因被其它树丛包裹覆盖,树枝只能呈枝条状穿过其它树冠生长。花蕾多挂在枝条顶端:未开的花蕾绿色,初开的花蕾三瓣裂开,花缝呈粉红色,似胭脂点点。半开的花蕾,花瓣多为六瓣,边沿鲜红,花瓣呈半透明状的金黄色,玲珑剔透。各个花蕾璀灿夺目,娇艳动人。所有海棠花均呈半开状,没有找到全开、盛开的花朵,所以远看像“金果”一样挂满枝头。海棠花属花中上品,西府海棠又是海棠花中的骄子,这棵金色海棠更是骄子中的骄子,联想到市民推选海棠花为市花,看到眼前这棵娇艳动人的金海棠,感慨万千,甚表个赞同。
山梁上有山风吹伴,绿树遮荫,大家一边赏花,一边游玩,把刚爬陡峭山路的劳苦与狼狈像早已忘记,也不觉得累了,不知不觉就上到了架花山庙。
架花山庙是一个小庙,名叫公主庙,只有一个守庙老人常住。老者姓任,62岁,山下任家山人。他也说不清楚此庙供奉的是那位公主,只说是三公主。由于山路陡峭,来此山的香客不多,香火比起对面山上的白雀寺就差远了,倒是近来自然兴起的小旅游有三、五成群的旅友们前来光顾,使这个小庙又热闹了起来。大家的到来,老任高兴地忙乱不停,一会给我们烧水,一会又给我们蒸土豆。看到女士们爱耍闹,一时高兴,把庙会时用的道具、披风等宝贝都拿出来供她们拍照留念。不一会,老任蒸的土豆熟了,端出来一盆,十几个人没有客气,争先恐后,一边剥皮一边吃。土豆是老任去年种的,虽然不大,但吃起来甘面可口。
在架花山庙前休息、玩耍、吃土豆,耽误了2个多小时的时间,不能按计划穿越对面山上的白雀寺了,我们只好原路返回。下山很顺利,下山后在公路旁的马尾河滩又休闲了一气,沿公路步行走了三公里路,拦车到潘家湾,由潘家湾坐17路公交车各自回家,结束了架花山小旅行。
时至今日,架花山上的金色海棠还时常在我脑海中出现,每当站在校园里看见架花山的雄姿时,我又仿佛闻到了那棵金海棠的花香。